发现即摧毁,俄罗斯终于醒悟了乌克兰海啸营
经过两年多的俄乌冲突洗礼,俄军战略战术逐渐演变为“发现即摧毁”,显然俄罗斯吸取了大量实战经验,做出了有效的战略调整。
在年3月15日,俄军无人机在切尔尼戈夫州锁定了一处乌军雷达站及空情指挥中枢,并迅速召唤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进行打击。令人惊讶的是,此次导弹装载了集束弹头,采取了空爆的方式,将目标区域完全覆盖,宛如末日场景重现,打击效果显著。
俄军无人机精准侦察,配合集束弹头的覆盖面广特性,对于此类目标的打击效果尤为显著。同样在3月15日,俄军再次展现其打击效能,一枚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精确命中了敖德萨一处乌克兰纳粹武装临时驻扎的军事基地。
据乌方统计,此次袭击造成了至少14人丧生,大约50人受伤,如果加上可能的补充打击,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0人。这次打击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被击毙的人员中不乏知名人物,原目标为正在敖德萨集结恢复实力的乌克兰“海啸营”,这支由乌克兰警察人员组成并在巴赫穆特战役中遭受重创的队伍,还未重新投入战斗,就被俄军导弹彻底消灭。
在这场打击中,俄军导弹造成了大量乌军武装人员的死亡,其中包括前“枪杆子”组织副总指挥官、兼任纳粹武装“海啸营”司令和敖德萨国家警察总局副局长的亚历山大·戈斯季舍夫,以及乌克兰前敖德萨市副市长、现任“海啸营”指挥官之一的谢尔盖·捷秋欣,以及敖德萨国家警察总局副局长、预防活动部主管德米特里·阿布拉明科。原本,“海啸营”计划在敖德萨举行活动以激励士气并征召更多士兵,不料却遭遇了俄军精确制导的致命打击。
俄军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携带集束弹头,实现了精确爆破,导致“海啸营”高层几乎全军覆没。这次导弹对兵营的突袭,导致数十名乌军精锐人员伤亡,原本的动员大会瞬间变成了悲伤的葬礼。
为了确保彻底歼灭敌人,俄军很可能采取了后续的补充打击措施。这次精确的导弹攻击,不仅展示了俄军的火力强度,还体现了其精准打击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战场态势的精确掌控。
通过对战况的深入了解,不难看出俄军展现出了充足的信心,而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底气十足,这主要得益于战场态势对俄罗斯有利。即使乌军实施了大规模远程打击,俄军仍能从容应对,反之乌军的损失却日益加重。
比如在3月12日,俄军成功摧毁了一辆“海马斯”远程火箭炮,这次战斗颇具代表性。在无人机引导下的精准打击,标志着俄军战术的重大进步,他们只在严密监视和精准指引下进行攻击,以便有效辨别并避开假目标。在这次行动中,尽管拍摄的视频显示疑似目标区域附近有人活动,但事后证实那是假目标,未引发弹药殉爆。
此外,俄军也开始大量启用弹道导弹,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的打击效果尤为显著。即使未必能达到直接命中目标的程度,其爆炸覆盖范围之广,足以确保有效打击并损伤目标,命中精度已大幅提升,即使有轻微偏差,凭借其强大的威力,依然能够摧毁目标。特别是在引入集束战斗部后,打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从打击现场的痕迹来看,目标区域内很难有生存空间,尤其是在战斗部空中引爆时,打击效果更佳。
目前,俄军不再吝啬弹药消耗,对于“海马斯”这类高价值目标,力求第一时间予以清除。在3月11日的行动中,除了摧毁一辆“海马斯”远程火箭炮之外,还包括三门M超轻型榴弹炮,这些战绩表明俄军的打击力度正在加大,针对乌军“海马斯”远程火箭炮和“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打击频率也在升高。
面对俄军愈发精准高效的打击,乌军似乎无力拦截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根据最新的作战案例分析,俄军在信息化作战和指挥链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无人机深入敌后活动增多,俄军对乌军的活动规律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同时,从乌克兰方面近期缴获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残骸中可以看出,俄军对该导弹进行了改造,移除了诱饵发射器和弹药,转而安装了专用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增强抗噪装置,以提高打击精度,即使牺牲了干扰和突防能力。
为了加快打击进程并增强抗电子干扰能力,俄军对导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鉴于乌军现有的防空系统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能力有限,尤其是“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损失严重,俄军突破乌军防空体系变得更加容易,因此,放弃诱饵弹,转而提升导航精度,成为了俄军的新策略。
随着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产量的提升,俄军的打击能力不断提升。照目前的形势发展,若俄军继续保持高强度打击一个月,乌军的防空导弹库存可能会枯竭。届时,美国和北约是否还能持续提供防空导弹等援助,成为一个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323.html